孩子不肯吃饭,看看德国幼儿园的老师们怎样

白癜风检查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jc/

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好棒,吃一口试试看!」、「这个东西很好吃,还加了你喜欢的起司,你试试看!」身为父母,你是不是经常在吃饭时间对孩子使用前一句?

很多家长经常会遇到孩子不肯吃饭,或吃东西很费劲的情况,为此,家长们用尽了招数,那德国幼儿园老师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情况的呢?

吃不吃,是孩子的事

有一天在幼儿园吃午餐的时候,我看见班上两岁的萝拉根本没动过叉子一下,副餐的面包是啃完了,但盘子内的菠菜千层面原封不动地摆在那。萝拉本来就是班上挑食的孩子之一,我随即挑了一小块面送到她口中说:萝拉好棒!吃一口试试看。她没反抗的吃了一口。我接著鼓励她:做得好!再自己吃一口。萝拉尝过味道后,可能因为不喜欢菠菜就不想继续吃了,于是那天她的午餐只吃了那一口的量。

图片来源:stern.de

午餐结束后,幼儿园老师们通常会趁孩子的午休时间,讨论一下当天上午的课堂状况和注意事项

「凯特,我想讨论一下今天午餐时的状况。」幼儿园里 的德国老师艾拉看著我说:「希望你别介意我直话直说,但是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赞美孩子吃不吃饭。」我愣了一下,发现原来她是指我今天赞美萝拉吃了那口菠菜面,「我不懂你的意思,鼓励她吃一口,让她试试味道如何,试了也许她就会喜欢啊!」艾拉回答:鼓励孩子吃一口,这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你如何表达就有差别了。

吃饭应该是他们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我们负责提供营养均衡的午餐,至于孩子吃多少,或是选择性的只吃哪一样,这跟孩子本身做不做得好没有直接关系。针对赞美孩子吃午餐这件事是否适当,我们应该讨论。

图片来源:rtlnext.rtl.de

没错。这就是德国人的 ,任何问题都要讨论。而且,德国幼儿园里对孩子的午餐点心,只给予种类选择,进食多寡则不强迫。

举例来说,昨天的午餐是马铃薯泥,鱼排和沙拉。除了少数一两个不吃鱼的孩子,大部分孩子餐盘里的正餐鱼排很快地被咳光,这时如果孩子要求我们要再多吃一块鱼排,我们会鼓励孩子至少尝一两口马铃薯泥或沙拉,再帮他们添上鱼排。

孩子们可以决定要不要进行这样的「交易」。有孩子会很乾脆的挑起一口的沙拉放嘴里,当然抵死不从抗拒到底的也有,大原则一清二楚的摊在那儿,大家都清楚。没人会强迫孩子进食,但孩子如果想要追加的正餐或附餐的量,就至少得尝一口餐盘内剩下的食物。这样的原则是经过全体老师讨论而建立的,我工作的这个双语幼儿园里的老师,往往来自不同国家,有著迥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目前园所里六位老师分别来自德国,波兰,南非,美国)。6个老师带上24个孩子,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明确订下园所里大小事项的规则,很可能彼此的做法会相互牴触,甚至上演不同教派的大乱斗。然后那天中午,大家就花了点时间讨论「是否应该赞美孩子吃午餐」这件事。结果是,我们都同意,吃饭应该属于目前孩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而想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应该可以有更好的说法。例如:这东西很好吃,还加了你喜欢吃的起士,你试试看。此外,经过了这次讨论,我也学到了:赞美不是多就能奏效,它必须用在合适的情况下,而且必须赞美得比较具体和明确,才能正确传达正面讯息给孩子。

苹果带不带皮吃也引发争议?!

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比如有次一位叫米拉的老师注意到,点心时间,很多孩子开始把苹果皮吐出来不吃。

有儿童营养学背景的她向我反映:为什么Claudia(另一位老师)会允许孩子没把苹果皮吃光再拿下一片呢?难怪最近吐苹果皮的孩子愈来愈多了。

我回答她:我有注意到,把这点写进会议讨论事项里吧,大家一起讨论才会有共识。

图片来源:heimarbeit.de

Claudia的说法是:有些一、两岁的孩子,因为在家里吃的苹果都是削好皮的,所以,他们可能认知中以为苹果皮是不可以吃的,就像西瓜皮一样,我知道苹果皮富含纤维很营养,但总觉得硬要孩子把皮吃下去,或是,孩子不连皮吃下去,就不能再吃其他水果如香蕉或草莓,这样的做法太强势,我不能认同。

米拉则是坚持,孩子对陌生的食物会本能地抗拒,这可以理解,但身为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而不是完全顺应孩子进食意愿,只要想吃的吃得再多也给,不想吃的就不吃,她觉得这样孩子只会愈来愈偏食。

苹果皮吃不吃这事,我和另一位德国老师则持保留意见,有点两难,因为每次送来的苹果品质不很一定,不是每次苹果皮的都很好吞咽,有时我们自己也不会硬吞下去,但这样模棱两可的做法当然无法适用。这问题讨论超过半小时后终于达成共识。

把大家的意见都列入考量后, 决定的做法是:譬如今天的点心时间提供了苹果和哈密瓜两种不同水果,孩子可以自行选择要吃什么水果,不过,一旦孩子拿了苹果,就得连皮吃完才能拿下一片苹果,因为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苹果皮是连带可食的,如果他们不吃苹果皮,代表他们不喜欢这食物,就不可以在吃完前再拿下一片吃,但是如果想要吃哈密瓜就不违背这原则。

图片来源:parisax.de

在德国幼儿园工作初期,我常觉得德国人不如想像中的有着高工作效率,一件琐事要就可以讨论好久,小到连一幅画要挂在哪,都可以开会讨论。

但德国幼儿园工作进入第四年,我渐渐发现这样的沟通过程并不徒劳,幼儿园大可以上传下达,一切教学组长说了算,但省略掉理解彼此意见分歧点的背后原因,很可能 反而会无法彻底执行。特别是在双语幼儿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若彼此缺乏尊重理解,或只单让一方主导教学走向,只会更难以消除双方意见相左的问题。

我想,双语幼儿园的建立初衷,除了让孩子有机会习惯另一种语言,也是希望孩子能对不同文化有著包容和尊重,在我工作的幼儿园里,印象中,不曾听过园所里的德国老师对我和Claudia说过:德国人都这样做,所以你们就照做就对了。

因为每个人的意见都「等量重要」,所以,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起来心里不会存有疙瘩。最重要的,孩子能避免在两种标淮下拉扯,也不会无形中被灌输某单一文化的优越性。所以我想,如果下次父母们又遇到头疼的情况,方便的话,不妨也拉着孩子一起讨论讨论吧!

近期热文:

泰国又一扎心广告,8亿中国家长陷入沉思!

单身爸爸控诉孩子妈不承担养娃责任,结果被网友喷惨了.....

10个会默默毁掉孩子的有*家长特质,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两个孩子三个萌狗,日本的这一家子,让人羡慕到壁质分离~

生了19个孩子的美国夫妻,生活竟过成这样!难以想像!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

就来给我们设为星标吧,

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的更新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shopping28.com/afhhy/264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