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如打仗,孩子吃饭老大难做好这三步

导语: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忙活一两个小时做好的饭菜,满怀喜悦端到孩子面前,没想到孩子把头一扭“我不吃!”;孩子不爱吃饭,每次吃饭都要又哄又逗。吃饭变成了一场拉锯战,有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而孩子根本不领情。看孩子不爱吃东西家长着急,一着急情绪就上来了,凶娃,甚至动手……最后,把餐桌演变成“战场”。

“大多数吃饭战争的发生,都是因为父母认为宝宝需要的和宝宝自己想要的不一致,但父母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宝宝好。”——《辅食添加,让宝宝自己做主》

那么,想要改善孩子吃饭难的问题,家长到底可以怎么做?

一、信心——放下你的喂养焦虑

案例一:一岁半的妮妮坐在餐桌旁,看着妈妈把做好的辅食端过来,这时,妮妮抢过妈妈手里的勺子,嘴里嚷着“自己来自己来”,妈妈犹豫了一下,把勺子递给妮妮,妮妮兴高采烈的吃起来,不一会儿,饭菜掉的满桌都是,妈妈见状,赶紧把妮妮手上的勺子拿了过来,嘴里抱怨道:“看吧看吧,你还小,还不会自己吃,哪里吃的进什么东西,还是妈妈来喂你吧”。这是我在朋友家吃饭时看到的一幕。

案例二:朋友小A跟我求助,孩子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想让她吃口饭太难了,把家里人都急坏了。每天一到饭点,小A就像全世界最卖力的推销员,哄着孩子吃饭。眼睛总盯着孩子碗里的那点东西,纠结她这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生怕孩子吃少了,营养跟不上。有时甚至全家齐上阵,追着孩子喂食。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家庭都透露出喂养焦虑。

不相信孩子能知道自己吃、吃饱了没和需要吃什么。有这样的焦虑其实暗示着家长对孩子没信心。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每天吃饭都被人围着盯着,被要求吃进多少食物,你能愿意吗?

家长应该关心的是孩子长期的整体的营养,而不是短期的“这一餐、眼前这一碗”的价值。正因为不局限在某一点,所以才有让孩子来决定“我要不要吃?要吃多少?”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

允许孩子自由“玩”食物女儿六七个月大,刚开始吃辅食的那会儿,经常把放到嘴里的食物又拿出来在手上摸、捏、甚至丢,家里的老人觉得孩子这是在玩,是一种浪费食物的行为。因为已经事先学习了许多喂养知识,我知道这是孩子探索食物的过程,所以并未阻止。

对孩子来说,食物并不仅仅等同于吃,特别是对刚接触辅食的孩子,“食育”也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种食物的颜色、性状,这都需要他们通过自己小手小嘴去触摸和感受。在一次又一次的“玩”中,他们学会恰如其分的拿起一块滑溜溜的或者比较软的食物,而不会让食物溜走或捏碎它。

因为有前期充分的“玩”,女儿到一岁左右,就不再丢食物且吃的不错了,小手的精细动作也得到锻炼,能够用恰当的力道拿住牛油果或是香蕉这类较软的食物。

吃多不表扬,吃少不强迫平时吃饭,把属于女儿的那份食物放到她面前,我们就各吃各的。她想怎么吃,用勺子用筷子还是用手抓都随她,我一般不干涉。如果哪顿她吃的比平时多了,我不会为此刻意表扬,吃的少了我也不会要求她再吃一口。我始终相信,吃饭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能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食物。

相信孩子的“内在调节系统”,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孩子真的与生俱来就有自己正确挑选食物,同时正确控制食量的能力吗?”——《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

年,克拉拉·戴维斯(ClaraDavis)医生在针对孩子的吃饭问题做的一项孤儿实验,已经证实,孩子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内在调节系统”。

克拉拉·戴维斯医生把3个7~9个月大的医院,在此之前,他们全都是接受全哺乳。她给这三个孩子每人每餐都提供10道不同的菜,长达6个月之久。这10道菜包括肉、内脏、鱼、谷物、鸡蛋、水果和蔬菜,有生食,也有熟食,但都未经加工(没有面包、面条),没有混合烹煮(没有汤),尽可能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料理。吃饭时会有护士在,但他们仅仅负责观察并将剩下的食物称一称重量。小朋友们甚至还可以自己用手抓东西吃。

6个月后,医生发现,这3个孩子在发育、体重、外表、活力等各方面都是最佳状态,显然他们自己已搭配出了理想的饮食组合。即便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的饮食组合也十分令人满意。

“如果他们有一餐吃得特别多,下一餐可能就会不吃。孩子完美调节的能力实在令人羡慕,可惜人越长大就会越受外界的影响。”——《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

尊重——把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做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

——《孩子,挑战!》

不喂食,鼓励孩子自主进食我很庆幸,还没有孩子前就接触了BLW(BABY-LEDWEANING)宝宝自主进食的理念。记得那时我正在备孕期间,看到我的一个老同学在朋友圈分享她女儿吃辅食的日常,一个半岁小娃,自己用手抓食物,吃的津津有味。经她解释,我才知道这是BLW(BABY-LEDWEANING)宝宝自主进食,跟传统喂养模式不一样,主张不喂食,不提供泥糊状食物,一开始就是块状的手指形状,辅食进程完全由宝宝主导。那时我就在想,等以后有了孩子,我也要把这套理念和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现在,两岁半的女儿已经完全实现自主进食,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勺子,训练筷也已经使用的挺溜了,而且让我最欣慰的一点是:她对食物总是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虽然还称不上是个“饭霸”,但确实是非常省心。

BLW也并非完美,刚开始的“脏、乱、差”,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耐心,也需要花时间精力去收拾,还要注意以防噎着。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收获大于付出。而且很重要的是,它把吃多少,吃不吃的决定权交给孩子,的确是一种足够尊重孩子的体现。

自主进食意味着自由,而自由,谁会不喜欢呢?

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吃饱“妈妈,我吃饱了”

“哎呀宝贝,就吃这么点哪能饱啊?再吃点!”

于是,孩子又坐下来扒拉了几口。

“好了,妈妈,我吃饱了”

“你刚刚没吃青菜呢,吃点青菜吧!”

孩子又坐下来,勉强吃了几条青菜。

“妈妈,我吃饱了吗?”

以上是亲子真人秀《超级育儿师》里发生的一幕。画面中的男孩大概得有六七岁了,当他觉得自己吃饱了,却被母亲一再要求“再吃一点”,最后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饱了没,那句“我吃饱了吗”,不管孩子是出于无奈还是真的有点懵了,着实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总是容易执着于让孩子“把食物吃干净”,其实,我们只需要准备好食物,如果孩子吃完了还没饱,ta会告诉我们;如果饱了,那我们就收拾,不要抱着“再多吃一口”的心态。学习饥饿和吃饱的感受也是孩子身体发育一个必要部分,放手给孩子让她体验这种感觉吧。

接受孩子挑食的现象,提供选择挑食、偏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在味觉的发育及对食物的探索过程中,产生偏好是必然的,不必把它视为一种“不正常”。

女儿不爱吃瓜类,几乎什么瓜都不吃,连大部分小朋友都很爱的西瓜、哈密瓜也不吃,我也曾为此苦恼,但仔细想想,食物的种类繁多,没有哪一样是不可替代的。虽不勉强但也不回避,每次买了我都会切一点拿给她,然后告诉她:“我只是可惜你错过了很多美味食物,如果有一天你能试一试,说不定会喜欢呢”。

三、爱和规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怎么做?

不回避零食,但限量供应说起零食,我们脑海不免浮现的都是薯片、饼干、蛋糕、巧克力……

其实零食(snack)的正解,就是两餐之间的一顿小加餐。水果、奶酪条、谷物面包等等是比较健康的零食选择。适当的零食除了能让孩子补充能量之外,还能让他们有个好情绪。而像蛋糕、巧克力、饼干、薯片,这种高糖、高盐、高饱和脂肪食物,如果孩子实在要吃,也不必一味禁止,但需控制摄入量,以避免孩子吃得过多影响正餐的胃口。

女儿平时也爱吃零食,但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我们都有约定。如果有时她因为想多吃零食而闹情绪,我会告诉她:

“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想多吃点的对不对?”(共情,给予理解)

“但是现在快到晚餐时间了,如果吃太多零食等会儿你就吃不下了。我们去做点别的事情吧!你是想去玩一下拼图还是看一会儿书?”(给予选择)

不要因为怕孩子哭闹,就选择妥协,让孩子看到你的原则。

适当调整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加饥饿感以前在一线当老师时,每到家长开放日,家长们来园观摩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总是感叹: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就是比在家里吃的香?抛开饭菜的口味不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每天都有固定的户外活动时间。

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繁忙的家长,老人带孩子精力不足,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等等,导致我们的孩子平均日常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孩子的能量无处消耗,自然不容易感到饿。

想要孩子吃饭香,最好的方法就是让ta动起来,而户外活动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

营造良好的家庭餐桌氛围良好的餐桌氛围,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就提到:孩子大部分的社会学习都是在餐桌边进行的,家长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那么,家长如何带动孩子一起来营造家庭的餐桌氛围呢?

a,参与感,邀请孩子一同餐前准备和饭后收拾

相信我,没有孩子会不喜欢厨房,只要你愿意给他们机会。请孩子参与食材的挑选、餐前的准备,除了激发他们对食物的好奇心,通过洗菜、切菜、摆放餐具,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同样的,饭后一起收拾餐桌餐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需要分担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b,一家人一起进餐

食物不单单是为了果腹,还能交流情感,有利于促进亲子间的沟通。很多家庭出于担心孩子饥饿或是便于照顾的原因,总是给孩子喂食或是让孩子单独先吃。其实,让孩子和父母同时进餐,在餐桌上一起聊聊今天的所见所闻、遇见的问题,促进亲子沟通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到餐桌礼仪,并学习尊重别人的口味。

我很多儿时的回忆,都与吃饭有关。小时候,父母虽然忙于生意,中午我们都是在外婆家吃饭,但每天无论多忙,妈妈都会在傍晚赶回来,给我们做饭。记得有一次台风天,学校停课了,妈妈比平时提早很多到家,那天傍晚,妈妈做好了饭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窗外刮着风下着雨,可是我们在屋内有笑声,有温暖的饭菜。这个画面我会铭记终生。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说——欢乐的气氛能使一盘菜变得像一个宴会。如果对孩子来说,吃饭是一件愉悦、放松的事,孩子自然吃得好,吃得香。

写在最后:前几天读到一篇国外父母吐槽孩子吃饭的文章,可见,在吃饭这个问题上,全世界的父母都不怎么省心。

食物总是携带着记忆,孩子成年后也许会忘记许多儿时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但身体和胃的记忆却历久弥新。

如果儿时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回忆总是美好的,总能尽情享用,那么成年后当孩子吃到某样食物,脑海里浮现会是亲情、温馨、美好的画面。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吃饭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件特别平常的事。家长放松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就交给孩子吧!

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好好吃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shopping28.com/afhhy/582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