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地处甘肃西北的瓜州,从夏天开始,就进入了“蜜汁”岁月。
虽然因为温室大棚等先进的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在瓜州一年四季都有瓜吃,但是最甜的那一口,还是要数8,9月份“保熟”的那一波。每年盛夏至初秋,瓜州田间都满溢着甜蜜清香。本地人甚至举办盛大的节日来庆祝这丰收的季节。
正在瓜田收获蜜瓜的瓜农们瓜州发布
以瓜为豪的瓜州,到底指的是哪个瓜?
你是“西瓜党”还是“蜜瓜党”?这样的“瓜界之争”在大江南北如同甜粽咸粽一般从未停止。
在以瓜为名的瓜州,本地人对“吃瓜”有这样的默契——“先吃西瓜再吃蜜瓜”,因为甜的得放到最后,不然西瓜会被衬托得索然无味。看来“夏天是独属于西瓜的”这一认知,在瓜州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了。
黄河蜜瓜与西瓜,你是“西瓜党”还是“蜜瓜党”?图虫创意
甜瓜源于非洲,随着人类迁徙的路径而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跨越亚非交界处进入中东乃至中亚地区。《汉书·地理志》载:“古瓜州地生美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去。”这说明至少在西汉,甜瓜的种子便被西域商人带到了中国,并在瓜州落地生根。
在不久后的东汉,瓜州蜜瓜拿到了“朝廷”代言,《太平广记》载:“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国。时有敦煌献异瓜种。……”所以想拿到“重量级大咖”的代言,还得是靠产品实力。如此看来,瓜州“美瓜”至少在东汉便已成为贡品,但“瓜州”这一地名,到了唐武德五年(年)才被作为行政建制正式启用。
当年让汉明帝大呼过瘾的瓜州蜜瓜,如今早已培育出30多个品种,质脆汁多,清爽宜人,成熟季节覆盖了一年大多数时间。作为消暑止渴的佳品,蜜瓜脆香细腻的口感得益于这里超过小时的全年日照时数、高达16℃的平均昼夜温差,以及来自祁连山雪水的滋养,使得瓜州地区的蜜瓜糖分含量高达14%至19%。
斜卧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的祁连山脉图虫创意
在五月中下旬成熟的黄河蜜瓜,算是瓜州最早一批迎接夏日的蜜瓜品种,黄河蜜形状浑圆,个头不大,划开黄亮似金的外皮,翠色如玉的内瓤散发着阵阵香甜,如果仔细咀嚼,据说甚至可以品出轻淡香醇的酒味。
当然,黄河蜜还只是开胃菜,到了七八月份,放眼广阔的田野,椭圆黄皮的宝丰蜜、皮薄瓤厚的银蒂白兰瓜一个个都挺着大肚腩,等待着瓜农采摘装车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地区。
上演在丝路重镇的“空城计”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瓜州是必经的重要关城,它扼守在河西走廊西陲,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镇,同时也是书法家“草圣”张芝的故里,但此“瓜州”并非如今坐落在连霍高速路边的瓜州县,而是县城东南约60公里的“瓜州故城”——锁阳城(年6月,锁阳城随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瓜州为书法家“草圣”张芝的故里,图为瓜州张芝公园图虫创意
原名苦峪城的锁阳城,具体筑城年代如今已很难考证,但从城中发掘出的开元通宝和城外白塔下的唐碑断定,锁阳城的始筑年代应当不晚于盛唐。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年)设置瓜州郡始,中央任命治理瓜州的刺史驻地就在锁阳城。
锁阳城,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图虫创意
在设立瓜州郡不久后的唐太宗贞观元年(年),锁阳城迎来了一位令后人瞩目的“客人”——玄奘,但是他这一路并不顺利。穿过河西走廊来到大唐边塞重镇瓜州的玄奘,眼前面对是那片通往西域一望无垠的沙海莫贺延碛(今哈顺戈壁),身后则是严守城关的大队士兵,若想走出属于边塞的瓜州即为“偷渡”,史料记载其“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湍急的瓠芦河、盘查甚严的关口、连绵的烽燧以及河西地区对他的通缉令,“偷渡”无望的玄奘在瓜州停留了一个月,收留他的便是锁阳城的塔尔寺。年仅29岁的玄奘在塔尔寺讲经,为亡灵超度,并补足西行的装备。
塔尔寺遗址,西行取经的玄奘路过瓜州时曾在此地讲经图虫创意
如今,塔尔寺已成一片废墟,但沿着断壁残垣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留下的建筑:僧人的圆寂塔、诵经堂、藏经楼和僧房。遗址的中心是一座大型覆钵塔(又称喇嘛塔),该类造型的古塔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上也能看到,而建于唐会昌四年(年)山西五台佛光寺志远禅师塔是此类型塔的实物之一。
唐代志远禅师塔建于唐会昌四年(年),主体保存完整,八角形基座上面是圆形塔身,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覆钵塔。源自网络
玄奘法师出走瓜州整整一百年后,锁阳城来了一位新领导——“立功边城”张守珪,这位新上任的瓜州刺史在锁阳城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空城计”,足以流传后世。
瓜州郡地处边陲,数次受到吐蕃侵扰,为扭转战局,张守珪整修兵备,筑城之时吐蕃突然降临,史书里说“板堞才立”,城墙都还未修完整。张守珪道:“敌众我寡,且我军战伤之后,需要休整,不宜硬拼,当以奇计取胜。”说罢便在城墙上饮酒作乐、笙歌艳舞,摆起了宴会。吐蕃见状,不敢贸然进攻,因怀疑设伏,不攻而退。张守珪乘机领兵追击,大败吐蕃。
驱逐吐蕃后,张守珪在治理瓜州时期,修复渠堰,完善水利设施,解决了瓜州干旱少雨的困扰,使得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当年锁阳城周围交错相连的汉唐古渠道,如今仍依稀可辨。
几与莫高窟媲美的石窟艺术
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商贸往来,也带来了宗教艺术,大漠中崖壁上的石窟便是最好的见证。若论石窟艺术的经典,敦煌莫高窟算是“殿堂级”选手,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慕名而至,但毗邻敦煌的瓜州也坐拥同样珍奇的瑰宝。
瓜州榆林窟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在过去,榆林窟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万佛峡,榆林窟现存壁画余平方米,其艺术价值与莫高窟旗鼓相当,河西地区最珍贵的西夏和吐蕃壁画就隐藏在这里。
与敦煌莫高窟并称为姊妹窟的榆林窟图虫创意
基于洞窟形制和镌刻题记,榆林窟的开凿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且在后世历代均有开凿绘塑,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11万平方米的43座洞窟中,保存着北魏至明清时期的壁画总面积达平方米,彩绘佛、道图超铺,和塑佛造像身。
中唐时,瓜州地区数次在吐蕃与唐朝之间易手,此时绘制的石窟艺术水平已可同百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第25窟就是当时绘制。北壁画《弥勒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婚礼图,可知此时的瓜州大概已处于吐蕃治下。而最为经典的,要数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用世俗的建筑等元素去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十分引人入胜。
瓜州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县博物馆馆长李宏伟曾说:“榆林窟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弥补了敦煌莫高窟西夏壁画的不足。”榆林窟的2、3号窟皆为西夏时期的作品,由于西夏首都兴庆府(银川)在当年被蒙古人毁尽,国内能够欣赏到西夏古代艺术的巅峰,榆林窟算是重要的一处。2号窟西壁南北两侧的《水月观音》当数榆林窟中最有名的西夏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画工精致,壁画以石绿色为主的色调,给人冷峻、空远、清幽的感觉。
西夏王陵博物馆榆林窟第2窟复制窟的水月观音沐昀
更难能可贵的是,以礼佛为主要基调的石窟群,还保存了很多世俗生活场景,从唐到元的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都有记录。李约瑟甚至认为世界上保留的最古老的酿酒图,就在榆林窟3号窟。
随着大量的榆林洞窟开凿,瓜州汇聚了众多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在此塑造佛像、彩绘壁画。千百年岁月逝去,但“石窟技艺”依然能在瓜州市井街头看到蛛丝马迹。
瓜州彩绘泥塑吸收了瓜州榆林窟泥塑佛像的特点,既有大型的神佛彩塑,也有以浮雕形式为主的“挂片”,多是描绘老虎、花卉等意象的脸谱和戏曲人物立像。这些彩绘作品多用鎏金一类明亮热烈的视觉设计,而在服饰纹理上,喜用大红、正绿、金黄、云青等原色,对比强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瓜州彩绘泥塑,手艺人正在为戏曲人物立像上色源自网络
从古至今,雕塑艺术都与瓜州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谊,从瓜州县城前往榆林窟的公路旁,两座大型装置艺术如今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无界》和《大地之子》是“荒野艺术计划”的一部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董书兵在这里设计并建造了一批艺术雕塑。
用约根钢管型材搭建的艺术雕塑《无界》图虫创意
作品名为《无界》的雕塑,设计灵感来源于莫高、榆林两窟的唐代《经变画》中主殿与阙的建筑元素,约根长6米的钢管型材,白生生地搭建在大漠之中,简约的镂空古代殿宇仿佛一下子接入了后现代。
除了这些艺术雕塑以外,“蹲守”在这片戈壁上的大型装置还有大片耸立的银色“风车阵”。
瓜州如今已经成为“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源自网络
自古以来瓜州便以“风库”著称,东晋十六国时期,便有瓜州人因不堪暴风侵袭而祭祀风神的活动,《十六国春秋·后凉录》记载:“太安二年(公元年)正月,姑藏大风折木,从甲至辰,遣中郎房晷至晋昌祀’风穴’。”可见瓜州的风已经让当地人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祇,有人甚至把瓜州的风、吐鲁番的热,巴里坤(新疆哈密下辖自治县)的凉并称“西域三绝”。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苦风久矣”的瓜州人开始大规模治理风沙,栽植绿色通道并治沙造林,但这还只是开始,为了将“风害”变成“风利”,年瓜州第一台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到年,瓜州县风电装机规模已累计达万千瓦,如今瓜州已经成为“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站在戈壁极目望去,祁连山下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风车,宛如白色巨人。
祁连山下耸立的风车图虫创意
抵达瓜州:虽然地处河西僻远之地,抵达瓜州的交通还算方便,以至于一些要前往敦煌莫高窟的旅行者,会明智地选择在瓜州落脚,因为这里的酒店价格会便宜许多。敦煌莫高机场位于瓜州县西南,车程约1小时,可飞抵兰州、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瓜州火车站有前往兰州、乌鲁木齐、敦煌的火车以及动车组列车,乘动车前往兰州最快需约7小时。
本期话题讨论:你是否求去过甘肃瓜州?欢迎和我们聊聊你记忆里的瓜州。
文丨江北生
图片编辑丨雪哥、小虎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邮件联系wangzehua
zhide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