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军、第二炮兵从无到有,到今日的核潜艇、洲际导弹、通讯卫星,这一切的发展都绕不开一个人。毛泽东主席曾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
他一生戎马,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坚持原则,从不靠人际关系,他的每一项赫赫功勋都足以镌刻在共和国史册上。
他,就是开国上将张爱萍。
“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年,苏联撤走了在我国援助的所有专家及设备,导致刚刚起步的原子弹研究陷入了僵局。而此时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对于两弹是“下马”还是“上马”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张爱萍却清醒地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很快,他临危受命,代表中央和军委去实地调查中国的原子能工业情况。他认为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对核工业更是一窍不通,于是就找到物理学方面的专家刘西尧当助手,一起到核工业第一线调查研究。经过20多天的调研后,张爱萍最终完成的这份调研报告,给中央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在年实现核爆炸是有可能的。
张爱萍、刘西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
年11月3日,经毛主席批示,15人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周总理任主任,张爱萍为委员。年10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为主任,兼任现场总指挥。在共和国国防尖端武器研制的高科技领域,他开始了铸造“神剑”的秘密历程。
身为试验现场最高指挥官,张爱萍与科研人员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从未搞过特殊。为了深入了解工作进度,将军身穿防化服投身到第一线,当时的照片还被记者拍了下来。
茫茫戈壁滩上,试验现场的住地因为帐篷多,后勤的同志为了让人找起来方便,就在张爱萍的帐篷外面插了一块“首长住处”的牌子。他却把牌子拔掉,在帐篷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响”字,告诉大家按这个字就可以找到他。
戈壁滩上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温度能达到50℃,夜晚却寒冷刺骨,尽管条件艰苦,但凭借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各项任务依然井井有条地进行着。
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在现场的张爱萍总指挥第一时间向周总理报告。
张爱萍用专线向周总理报告
两个多小时后,张爱萍向中央报送了正式检测报告: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威力,估计在2万吨TNT当量以上。
此后为了一次次核试验,张爱萍曾数次来到罗布泊试验场和青海研制基地第一线。他先后四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中国首次原子弹塔爆;第二次原子弹空爆、第三次两弹结合试验,又领导了我国氢弹研制试验。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年,由张爱萍组建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并被周总理命名为第二炮兵。
我国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
从年第一发导弹算起,只要他到场坐阵,试验几乎没有不成功的。后来他的子女们曾问他,为什么每一次都可以成功。张爱萍的回答非常简单:”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走下去,二是过细。”
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也曾说过:“张爱萍是一位一诺千金、能干大事的领导人。原子弹试验的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大将挂帅,一切很难如此顺利。”
随着一批批“打狗棒”的研制成功,我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他为国奋斗的脚步却并未就此停歇。
“我只知道皮蛋、鸡蛋,对原子弹一窍不通”
行伍出身的张爱萍,能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国防科技和工业发展的领导者,并在困难和动乱时期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关键就是尊重人才、知人善任。
出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时,张爱萍每次登舰,都会向懂技术的原国民党军舰长鞠躬,说自己是拜见老师,虚心地向对方请教。
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右二)同军训处长、教员一起研究火炮时的情景
在领导两弹一星建设时期,张爱萍更是完全没有首长的架子。一天,张爱萍到核武器研究所拜访朱光亚,当时37岁的朱光亚只是一名青年科学家,而51岁的张爱萍此时担任着副总参谋长和国防科委副主任两大要职。
张爱萍与钱学森、朱光亚合影
面对张爱萍的亲自来访,朱光亚还真有点不知所措,一见面就要汇报工作。张爱萍却说:“我不是来听你汇报的,我是来向你请教的。”朱光亚连忙摆手说:“不敢当!不敢当!”张爱萍说:“真的!我想向你请教一下原子弹。我只知道皮蛋、鸡蛋,对原子弹是一窍不通啊。”
至今很多人都记得在年张爱萍做的动员报告。因为当时根据指示,核研究所要从北京迁去青海,在动员大会上张爱萍说:“一个人来到世上,就两条路,一是做官,二是做事。想要做官的,留下来,想要做事的,就跟着我去青海,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大家可以自己选择想走哪条路,愿意跟我走的,现在就签名!”
不少科学家就是被张爱萍的这番话所打动。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院士曾回忆说:“爱萍将军这个简短的动员,很鼓舞人心。他没讲大道理,只是讲了实际情况,但很有号召力。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他鼓动起来了。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有干头。后来的实践,验证了我的这一感受。”
年张爱萍夫妇与张蕴钰、王淦昌、于敏朱光亚、陈能宽合影
在茫茫戈壁上,张爱萍和许多科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后来,邓稼先患直肠癌做手术时,75岁高龄的张爱萍拄着拐杖,忍着伤腿的疼痛,一直在手术室外等候了5个小时。
日常工作中,他更是鼓励大家大胆地去做,都把心揣到肚子里,成功了荣誉是你们的,失败了我替你们扛着。正因为有这样的领导,科学家们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年9月18日颁奖大会
后来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办的颁奖大会上,有人记起老将军当年在动员大会上讲过的话:“在座的有读过《封神演义》的吗?来无影、去无踪、千里眼、顺风耳、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今天,你们的工作就是变神话为现实。将来,后人们也会为你们封神的。记住,你们中的有些人,将来是会上共和国的封神榜的!”
果然,他们都成了中国的神。
当仪式结束后,荣获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们,纷纷来到坐着轮椅的张爱萍面前,异口同声地感谢他、称赞他,向他表达由衷的敬意。
那一刻,张爱萍老将军笑了!
“我决不低头”
张爱萍将军曾对自己的一生,有过这样的总结:“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从年参加革命到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年退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作领域。”
然而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第二个30年来说,他几经沉浮,大起大落之间,尝尽人间酸楚。
文革期间,他毫无悬念地遭受了压迫,并被安上假党员、特务、通敌等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囚禁达5年之久。
5年多的牢狱生涯,他的左腿被打成骨折,从此只能拄着拐杖,却始终威武不屈。造反派批斗他,要用铁链打他。他愤怒地举起板凳自卫,吓得造反派不敢动手。即便身陷囹圄,仍坚守气节,不写交代,不请求宽恕,更不揭发别人。
他的含冤入狱,更让儿女们无辜受到牵连。四个孩子中,大儿子被关进监狱,二儿子被开除现役遣送回家。老三被当成盲流,小女儿小艾则被赶到山西下乡插队,一家人家破人散。
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张爱萍日思夜想的还是未尽的“两弹一星”事业。
90多岁的张爱萍回忆狱中生活时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了,我真的很欣慰,每晚它从我头顶飞过,我还能听到它唱歌呢。”
后来,“文革”后清理张爱萍专案材料,用了20多天的时间,共整理出73卷份材料,摞起来有近1米高。有些“黑材料”纯粹是在歪曲事实,这让当时清理的人都哭了。
年3月,张爱萍复出担任国防科委主任,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整顿国防工业。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同时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
七个月后,“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张爱萍旗帜鲜明地公然拒绝“批邓”,面对围攻和压力,他正色宣告:“泰山压顶也不能把我骨头压碎!”
于是他再次受到冲击,被称为是追随邓小平搞右倾复辟的“四大金刚”之一而受到批判。
年1月18日,国防科委和七机部联合召开批判张爱萍的人大会。上了台,张爱萍对着麦克风只讲了72个字:“去年3月我重新工作以来,到了一些单位,接触了一部分干部群众,讲了一些话,也做了一些决定。假如我犯了路线上的错误,将由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与其他同志没有任何关系。”
说完后,若无其事地扭头就走,手杖狠狠戳地,笃笃作响。
事后,张爱萍说:“既然他们要我面对这么多群众,怎么检讨,就不是我个人的事了。我决不低头!”
正如他写过的一首诗:“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伪真休奴颜。破世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只算是‘老马识途’罢了”
年,叶剑英回到军委工作后,再次请张爱萍出山,为了树立他的威信,叶剑英专门对大家说:“爱萍这个人是冲了点,但做起工作来大刀阔斧,是个在困难情况下善于开创局面的人。党在目前尤其需要这样的干部。”
张爱萍则回应说:“什么‘大刀阔斧’,我只算是‘老马识途’罢了。”
此时国际局势紧张,中央决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力抓好被耽误了的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研制试验的“三抓”任务。
张爱萍再次临危受命,他向中央立下军令状,在80年代初期保证拿出这项成果。为此,他决定建立一个以科技专家为主体的坚强指挥部,形成高度集中统一、严密精确的指挥体系。
他和钱学森等科学家们又一次制定出研制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讯卫星三项国防科技战线三大战役的目标。
年5月18日上午10时一枚东风5号导弹喷着烈焰冉冉升起,导弹穿过大气层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弹道向东南方向飞去,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
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成功。
年4月8日长征3号火箭成功将中国东方红二号通讯卫星送入太空,4月16日,经过8天飞行卫星定位在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上。18日上午,张爱萍用这个卫星,和在乌鲁木齐的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通话。一上来,张爱萍就扔下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大声说:“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王恩茂回答:“我这就派人给你送过去!”
接着,张爱萍来到北京同步卫星地球接收站,看到接收的图像清晰,当即挥毫写下了“通天盖地”四个大字!
至此国防科技战线三大战役全部以胜利告终。而在张爱萍的带领下,各项科研项目也都按照计划顺利地进行。
经济建设时期,他又以超前的眼光积极倡导“保军转民”工作,为秦山核电站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保住秦山核电站项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他曾在会议上大发雷霆:“秦山核电站关系到我国的能源战略,我国不是能源大国,必须要学会自力更生。大亚湾是外国引进,而秦山核电站则是我们自主研发,若一直靠引进,那我们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得到发展,必然一直受制于人……”
也因为张爱萍的深谋远虑和一再坚持,秦山核电站最终成功建成,让我国彻底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也为我国和平使用核能开创了先河。
正是眼里不揉沙子、没有私心杂念的人,才能看得清、看得远、看得准,为了中国的国防科技,张爱萍历经人生坎坷,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却忘记了此时他已是古稀之年,人民的战士仍旧在冲锋不息、战斗不止。
“待到晴明日,重与论诗文”
张爱萍身为将军,同时也是一位儒将,在诗词、书法、摄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虽然只读过初中,但他自幼酷爱阅读武侠小说,作诗赋词都是信手拈来,更喜好书法笔墨,他原名张端绪,因崇尚侠义,行走天涯,又极爱青萍之剑及剑法,才改名张爱萍。后历经了革命战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
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他坚持以诗言志。
张爱萍上将给战士们写诗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张爱萍诗兴大发,欣然吟出《清平乐.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词: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晚年的老将军兴趣广泛,将治印、练字看成是“健身功课”,勤加练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尤其擅长行草。当别人称赞他的字时,他却总是谦虚地调侃说:“我这是鬼画桃符。”
张爱萍还喜爱摄影,自战争年代起,他便用一台缴获的蔡司相机,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相片。年,他还担任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凡外出活动,必定将相机悬挂在胸前,不认识的人常常将他误以为是摄影师。
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收录在《神剑之歌》《张爱萍军事文选》等书中。
老将军以他的文学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实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儒将。
“百姓百姓,百事不管”
年,张爱萍的离休申请终于获得了批准,他当即叫人把他在军委的办公室给撤掉。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从此退居二线。
为此还特意赋诗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既吃肉,又喝汤,撑得肚皮饱饱涨。牛牛闹华堂,二亮歌声扬,男女老少笑连笑,盛会好一场。”喜悦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离休后,老将军一家人挤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平房靠近大街,十分嘈杂,组织上打算给他安排一个更大、更安静的房子,但张爱萍却婉言拒绝了。他乐呵呵地说:“跟老百姓住在一起,才能听见老百姓的声音。”
同样面对一些活动邀请,他更是一概拒绝,并公开声明:“我是老百姓了,百姓百姓,百事不管。”但每逢一些老一代领导人、老同志的纪念日,以及两弹一星的相关活动,他却都从未缺席。
终于也有时间回到阔别58年的达州老家看一看,实现了将军多年的一个心愿。
清闲了的老将军每天还坚持步行到幼儿园接小孙子牛牛放学,警卫部门为了他的安全,多次提出意见,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在这位老首长眼里,自己还老当益壮,不需要特殊照顾。
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和平与崛起,只留给中华大地一个大写人的背影。
如今的中国,巨龙腾飞,神剑护国,将军奋斗一生的事业,已是硕果累累,而将军当年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语却犹在耳旁,激奋后人努力前进。
将军千古!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也会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参考资料
1.解放军报:为人顶天立豪气逐风云:迟浩田忆张爱萍同志
2.CCTV记录片:《梦怀青萍——开国上将张爱萍》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张爱萍与中国核工业
4.《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作者:张胜
5.《重上阳关道》——张爱萍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