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刘军连治疗hpv https://news.39.net/bjzkhbzy/210830/9380844.html

河南经济报石桂林孟振利

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原名青冢刘村,辖刘庄、谢庄、高庄3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共户,人,耕地亩。全村党员33名,村两委干部5人,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户人,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近年来,刘庄村紧紧围绕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实施“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干部引导、能人带动、集体经济增长、合作社助力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12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年11月20日,辛安镇刘庄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年4月29日,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被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年度河南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年12月8日,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被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命名为漯河市景区化美丽乡村,被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命名为年市级优秀“四美乡村”。

产业振兴带动全面发展。刘庄村以建设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契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的家庭收入。村“两委”采取托管经营扶贫模式,投资万元,建成日光温棚和标准化大棚43座,发展壮大亩的蔬菜产业园区,种植黄瓜、西红柿、芹菜、土豆、哈密瓜等蔬菜和瓜果,每座大棚净利润2.6万元,该园区由河南小红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高薪聘请省农大毕业生进行技术指导管理,从业人员20人,每人年平均工资元以上。

刘庄村以规划设计为先导,由河南城乡建筑设计院前期对石磨面作坊、手工粉条作坊、小磨油作坊和村游园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设计进行建设。投资43万元的石磨面粉作坊年生产20万吨,石磨面畅销周边地区;舞阳士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寿光签订红薯购销合同,订单种植红薯亩,大力发展红薯种植主导产业;同时投资10多万元的纯红薯手工作坊生产的“舞阳一根儿”纯红薯手工粉条,市场前景广阔;清香小磨油年产3万斤,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年,占地3亩的刘庄村标准化食品加工厂房完成装修,手工粉条加工和小磨油加工在无菌厂房生产。年5月,舞阳士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评委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刘庄村“两委”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刘庄村进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依据设计方案高标准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致力打造中原地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标杆。三个自然村全部实现“巷巷通”,投资万元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铺设有排污管道,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完善,投资60万元的刘庄村彩牌坊气势恢宏,成为刘庄村的标志性建筑。村内建有标准化卫生所、幸福大院、幼儿园、公厕,安装健身器材16套,健康步道米。村“狄青河”西侧建有百亩植物园,村北建有标准化足球场,安装路灯盏,铺设彩砖3.8万平方米,种植绿化树3万多棵,种植多年生花草1万平方米。刘庄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满足了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振兴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庄村充分利用北宋名将狄青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历史故事,宣传推介“青冢刘”的由来,建好管好“狄青河”,通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大型公艺演出和戏曲演出,促进文化振兴。村“两委”每年开展“文明星级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以“孝”为先的文化传统美德,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的主动性,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破除陈规陋习,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村百亩植物园规划设计标准符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要求,梨花和紫槐观光带成为周边游人的摄影景区,采摘农业观光让城里人体验农耕文化,年将继续完善3A级景区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按照预定规划,成为豫中南乡村振兴的标杆。年以来,刘庄村组织和承办了大型文化演出6场,为3万群众提供了文化视觉盛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做好政策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刘庄村按照上级要求,强化对脱贫户及重点户的预警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同时强化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有针对性地支持他们发展产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残疾人救助等政策。同时,落实好“三社联保、六个一批”兜底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村责任组定期排查脱贫户及重点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帮扶措施给予解决。村“两委”持续加强对脱贫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安置86名劳动力在村内企业瑞和建材、东兴塑胶和扶贫产业园区就业,同时继续安排60岁以上公益岗位和光伏公益岗位,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全部有就业收入。继续落实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扶贫产业园区采取抱团发展模式,为65户脱贫户每户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有力地支持他们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每户增加收入0元以上。村“两委”将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界定资产权属,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加强对扶贫资产后续管护、经营运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确保了扶贫资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

作者/来源:河南经济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shopping28.com/afhgx/846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