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问我:怎样才算合格的童年?
我不知道怎么说才是合格的。父母陪伴无拘无束?物资钞票挥金如土?还是会博古论经大谈阔论。这都是孩子理想中或是父母理想中的。
我先来说说我的童年。
年我出生在贫瘠的小镇,同父母一起住在一栋四层楼高的小学楼顶。如所有人的期盼一样,我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可显然不是。
从记事开始,我的印象中只会做几件事,那就是打珠子,抓泥鳅,掰螃蟹。父母不闻不问,但也算是个有着童趣无数的时光。
六岁时随母到了县城,但没一个月,我就被交给了保姆,两年后又给了外婆。那时我还不知道父母离异是什么概念,总之母亲交给我的讯息就是:“等我出去赚钱给你好吃的。”于是我真就在一栋矮房子里,一等就是六年。
六年的小学时光,没了父母的照料,好似一匹脱缰的野马。开始混迹于世间小巷,跟着所谓的混混一起到处玩耍。学会了泡网吧,打电动,抽烟和怎么勾搭女生。
大人总说:一个小屁孩你知道个什么?
但作为过来人我能说:小屁孩真的什么都知道。
别的男生可能要花上二十多年才知道什么是恋爱,我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女同学睡在一起。
我清楚她们跟我撒了谎,但我不承认这是真的,活在自我欺骗中度过了整个童年。
我不是夸耀我的童年过得怎样的“风光无限”,换作现在,我宁愿丢掉那段浮世虐文,能有个亲密的人陪在身边。
然而问我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个年近四十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不知道给孩子怎样的童年生活。
我问她:你的童年怎么过来的?
她说:被父母保养着长大,从小家教很严,没交到什么朋友,虽然学到了很多,但总感觉不快乐。
这就是她的问题,不知道做到怎样的张弛有度,紧了怕孩子失去幸福快乐,松了怕孩子不学无术。
01
—
我们都以为的坚强可能是一种无助
这位母亲问了我一个问题:听了你的童年,你是怎么做到能够从一个世间小流氓转型到如此安稳地坐在家里的?
我给她说了一段我的黑暗时光。
年我上的初中,第一年的学业生涯,是由外婆带着我的,第二年外婆病故,父亲没办法,才选择回来带我上学。
这两年中,我一直瞒着家里人一件事,就是每次放假,我都必须要去一趟心理诊所,因为我已经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焦虑症还有严重的妄想症。
医生没办法给我开药,打电话报警要找我家长,我跪着求他才没让父母知晓。
我读了不下于五十本关于心理学和病理学的书,最后才找到自己的病因,第三年在我逃学被班主任扔掉,决定被学校开除的时候,我跟父亲谈了一整晚。
那时候他才发现其实表面坚强的我,内心却脆得跟纸一样。我们跑遍了无数学校,找了无数老师,最后拟定了一份君子协议。
我不会说富丽堂皇的好话,当我再一次坐在教室的座位上时,才看清楚,父亲还是真的在乎我,我才暗下决心,慢慢改变着。
02
—
能够敞开心扉的交流,才能放下羁绊
歌德说:孩子面对恐惧最有用的办法就是睡觉。
我觉得孩子能够直面恐惧,并且能够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陪伴。
孩子不是圣人,心智还不够健全,在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彼此之间却隔着一层纱帘,他们就会把自己关在小小的房子里自我封闭,不论尘间。
这也是代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恋爱学里面有一招百试不爽的撩妹妙招,那就是喜欢她,就先从她喜欢的东西开始。
同样喜欢自己的孩子,也要从他们喜欢的事物开始。
为什么父亲总能更深地进入到孩子的内心,因为他们更懂得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并且爱玩的本性让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跟孩子打成一片。
然而母亲看到这情形却是操碎了心,因为她们要“打扫战场”,所以更愿他们一个晚上坐在沙发安静地看电视,另一个能在房间里学习。
“撩”孩子也很简单,就像他们还是婴儿时候一样,大人们花尽心思去逗他们开心,越到后面就站错了立场,而是希望孩子能拿出东西来逗他们开心。
那位母亲带她孩子请我吃饭的时候,除了开始的“来,叫哥哥。”离开的时候“该走了”,两人一句话也没说过。
我把她叫回来告诉她:“孩子挺喜欢吃哈密瓜的,以后多买点。”
然后她很诧异地看着我走了。
03
—
也许“溺爱”比严加管教更有用
这里的“溺爱”并不是把孩子宠上云端的做法。
而是给他们想要的,然后还给自己更好的。
有人说投资孩子也像投资一家公司,经营不好不说,还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可以说能教好孩子的人,事业肯定不会很差。
我有个亲戚,在关于孩子周末时该做什么辅导功课操碎了心,最后让我来拿定主意。
孩子十一岁,读小学六年级,语文英语偏科严重。我见他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块魔方,第一次他就用一分钟给我拼出了原型。
我把他带到了武汉大学去看樱花绽放,他看到美丽的地方还有努力的人对我说:“我也要考进这个学校。”
我对他说了一句话:“想考到这里来,可不是只靠数学才行的哦。”
第二天回去,他主动给父母说周末要去补语文英语,我那亲戚如看到神人般把我请到家里吃饭,问我是怎么让孩子转变过来的。
给一个目标,然后当下他距离目标还差什么,他自己就心里清楚了。教孩子不是父母觉得,而是要让他觉得才更管用。
说来好笑,再看看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却不知道怎样为着目标前行。
给自己一个错觉吧,可能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这样更有助于现在的家长去看重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看到这篇文章,可能又该坐一起谈谈了吧。
不过也好,很久没跟他们好好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