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四大困局

郑华国 http://www.csjkc.com/zjtd/m/420.html

资深农业品牌专家娄向鹏、郝北海联袂推出的《品牌农业4:新时代农业品牌建设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法》已出版发行。

该书以福来咨询团队亲身参与的上百例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建设实践为依托,以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的专项研究为基础,立足中国特色,借鉴世界经验,系统创导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体系、战略路径、落地方法和实用工具。

现在,神农岛将《品牌农业4》进行连载,与大家分享。

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背后的“四大困局”

近年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叫好不叫座、抱着“金饭碗”吃不饱甚至没饭吃的尴尬局面。总结起来,有“四大困局”。

一是,搭车蹭光,透支、抢吃“大锅饭”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具有与生俱来的公用属性,所以只要品牌稍微有一点名气,品牌“公地困局”就容易出现。产区内外,无论是否得到授权,都以品牌的名义“闪亮登场”。大量质量不过硬、品种不纯正的产品也搭车蹭光,透支、抢吃区域公用品牌这个“大锅饭”,损害品牌声誉。

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是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就越渴望背靠大树来乘凉。许多地方在品牌打响的同时,却陷入品牌“公地困局”,最典型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和五常大米。

每年,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还没开捕,冒牌的阳澄湖大闸蟹已抢先上市,外地蟹、“洗澡蟹”的数量是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5~10倍。

五常大米家喻户晓,五常大米专卖店也开遍了全中国,可是五常大米被大量掺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从业内数据了解到,五常市五常大米的年产量约为万吨,但市场上的实际销量却达0万吨。五常市相关领导曾率队到全国各地暗访打假,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显然,这不是做品牌的本意。

二是,品牌“成功”了,可是消费者选择谁的问题没有解决

许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声在外,可是消费者在购买时依然不知道选择谁。

超市货架上摆着烟台苹果、灵宝苹果、洛川苹果、阿克苏苹果、万荣苹果、栖霞苹果、天水花牛苹果等国内知名的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产品,作为消费者,怎么辨别来源、真伪和品质?哪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产区的真正代表?

消费者面对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百色芒果、赣南脐橙等众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陷入同样的困惑。显然,这样的品牌还算不得真正的成功。

三是,品牌热闹一时,大起大落,没有持续性

一些品牌建设者热衷创造虚假的品牌价值,追求表面热闹,而忽略市场实际成效。有的品牌有名无实,工作的着力点和市场实效南辕北辙,中“看”不中用,对农民致富、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

很多年前,“莱阳梨”的品牌价值就达到了5.65亿元,可是“莱阳梨”商标使用率不足20%,梨的价格也一直上不去,60%以上在市内销售,年销售额也只有1.2亿元。莱阳梨的种植面积已经由鼎盛时期的10多万亩萎缩到如今的1.1万亩,而且还在进一步减少。

品牌价值不断增长,实际销售额、销售价格和种植面积却大幅下降,这是虚假的品牌繁荣。

一些地方区域公用品牌热衷扩张面积和产量,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缺乏系统规划,没有把握好发展节奏,往往导致品牌像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品牌名声在外,农民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河南焦作温县的铁棍山药就是这样。

年9月,温县铁棍山药一夜蹿红,创造了每斤40元、种植户每亩收益3万元以上的神话。之后,温县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连年扩容,由年的亩暴涨至年的3亩。同时,大批山东、河北等地产的近似品种的山药,则以每斤2.8元的批发价格快速冲入温县市场。正宗温县铁棍山药的价格跌到了谷底,卖出了2.5元每斤的超低价。温县种山药的农民哭了。

四是,品牌有名无实,体质不佳

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了好看的LOGO,喊着谁都能用的口号,讲着与消费者无关的地域文化,设计了让人天天送礼的礼盒,搞了高大上的新闻发布会和产品推介会,一时声名鹊起。

但产业和产品的基本功不扎实:有的品种老化,产区都在吃历史的老本;品质不稳定,种养管理没有标准,成品也没有标准;品牌核心价值不清,产品差异不明,没有议价能力;销售渠道不通,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从品牌设计到营销动作,形式上像模像样,但内容上空洞无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shopping28.com/afhhy/722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