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逐渐“退伍”的灶台!
文/张海亮
在老家的东屋里,有一座以青砖*泥垒成的灶台。不知道它何时“落户”家中,反正自记事起,母亲忙碌的身影,和被灶火映红的脸庞,便和这座土味十足的灶台一起,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灶台不大,最多也就两个平方。它紧挨着东墙,坐落于小屋中央,中间是一口八印大的铁锅,左边是一只大风箱,后面堆满了干树枝、玉米秸、碎叶等柴火,前面的出烟口与土炕连通----这样的话,每逢大雪深冬时节,灶台在做饭时产生的热量,便能够通过出烟口传输到土炕里,让我们睡得既舒适又安宁。
在鲁西北的乡村里,灶台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设施。兼具做饭与取暖的功效,让我们这群“80后”既感亲切,又觉温馨。最常见的画面,是母亲在灶下烧饭的过程中,总会往灰堆里丢一个地瓜,煨焖一阵儿。等到饭熟了,估摸着地瓜也差不多煨熟了,母亲就会把它们扒出来,此时原本红皮光滑的地瓜已经被柴烟煨烤成一团黑疙瘩,然而缕缕清香却从皲裂的黑皮中散溢出来,勾动了肚里的馋虫。要知道,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物质还比较匮乏,生活也远非现在可比,一块烤地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喷香软甜的美食,更多是对于冬天买不起零嘴的补偿。尽管一个个吃的手上脸上全是黑灰印迹,但是那纯真的童趣至今依然萦于耳畔,依然让我们回味十足。
成长仿佛是一条岁月的河,缓缓而又坚定地迈着步子。慢慢地,伴随着个头的增高、鞋子的拉长,当年一起玩耍的那群“80后”小伙伴们,相继走出了宁谧的故乡,开始在新的征程上奋斗打拼,在家里吃饭的次数,也逐渐变得稀少起来。无论是离家求学,还是在外从*,改革的劲风和发展的巨变,让我益发深刻地感受到,那个贫瘠落后的年代已然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舒适的快餐店、更加丰盈的腰包,以及冬暖夏凉的空调、蓬松宜人的床垫----这一切,已经逐渐替代了在那个时代里家家必备的灶台,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文明、气派!特别是解甲归田以来的近十年里,家乡的巨变更是堪比日新月异,于细节点滴之间透露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如今,岭南的芒果、荔枝,新疆的葡萄干、哈密瓜,在水果超市里随处可见;以往在电视里见过的武昌鱼、罗非鱼、梭子触等珍稀水鲜,如今也不再算是稀罕食材了;小朋友们身穿着漂亮时尚的童装,口袋里塞满琳琅各式的零食,玩着平板,真可谓是“吃着薯片、看着碟片、玩着芯片”的幸福新一代——至于20世纪让我们记忆难忘的灶台、落满灰尘和温暖的土炕,也已经逐渐“退役”,逐渐消失在家家户户的厨房里。这段时光的变迁之间,铭刻下的除了“80后”群体的成长记忆,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奋进轨迹,有父老乡亲们共享“改革红利”的生活气息!而逐渐“退役”的灶台,也仿佛是一串时空的回响,在无声地昭示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双手和努力的奋斗!
致敬,这逐渐“退伍”的灶台!
作者:张海亮,博兴县人民检察院干警,文学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