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舞着螯钳的虾蟹、鲜嫩水灵的蔬菜、来自天南海北的瓜果梨桃……如今,每天装进市民菜篮子的各种食材日益丰富,估计要用“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来形容才恰当,过国庆节时的吃食就更丰富了。
时光倒回70年前,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会儿虽物资匮乏,但为了丰富首都市民的节日菜篮子,商业职工往往提前好几个月就去下乡收购,有的还要跑到全国各地去组织货源,采购肉类、果蔬以及鱼、虾等各种水产品。年国庆前夕,红彤彤的苹果、*澄澄的梨、带着泥土清香的萝卜等蔬菜瓜果被送到全市各零售商店,供应市场。早晨,北京市合作社门市部还没开门,门口就挤满了人。就连瑞蚨祥绸布店柜台前也挤满了顾客,售货员忙不过来,会计部、保管部和杂务部的工作人员也都当起售货员,为顾客提供服务。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庆佳节时的市场供应更加多样,除了本地常见的蔬菜水果外,水果店里还有了来自新疆的哈密瓜、广东的香蕉、陕西的石榴等。另外,鸡、鸭、鱼、肉以及罐头食品、糕点糖果等副食品货源也都比较充足。再看看商店里的商品,全市百货行业从鞋帽到搪瓷制品,从打火机到化妆品等,花色品种都有所增多,顾客挑选起来更加合意。
年9月底,西单菜市场里的顾客一边选购商品,一边不时地称赞,在一字排开的七个肉案子上,摆满了各种新鲜肉类。在肉案子后面,又是一溜长长的肉杠子,上面的肉也挂得满满的。菜市场经理郝允庠介绍:“这些摆出来的肉也就是十分之一,冷藏库里还有四万多斤。早晨开门到现在,才四个小时就卖了斤肉。”
俗话说:“无鱼不成席”。老北京的佳节宴席上,喜欢有一道鱼肴,图个吉利——吉庆有余(鱼)。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逢年过节的餐桌上多是平鱼、带鱼或是鲤鱼、草鱼等冰鲜鱼。市民最爱的活鱼,在市场上还是稀罕物。等到了年的国庆节前,京郊各渔场大丰收,市水产部门改革传统的供应方法,首次实行产销直挂,由郊区渔场直接送活鱼进城。
“来啦,来啦,拉活鱼的车来啦!”年9月一个金风送爽的上午,一辆载着四个大帆布鱼篓的卡车,停在了西城区大石桥居委会西边的一个居民大院里。年老的,年少的,提桶的,端盆的,欢欢笑笑,好不热闹。一位抱小孩儿的妇女见到鳃红眼亮、欢蹦乱跳、每条都有一斤多重的活鱼,高兴地说:“把活鱼送到家门口,这还是头一回。”这一年的国庆节前后,有万斤的淡水活鱼上市,首都居民吃上了本市自产的鲜活鱼。
此后,随着副食品市场的放开,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成了主旋律。仅年国庆节前,本市就落实节日货源64个大类,总值近21亿元。
时至今日,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多样,鲜货、细菜、肉食的品种数不胜数,洗净切好的蔬菜、半成品比比皆是,就连泰国榴莲、澳洲龙虾、法国松露等也早已摆上了普通家庭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