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演的屠呦呦(片段),很喜欢看她和张颂文演的“丈夫”的互动……
她在工作上严谨、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却是一个低能儿,有点迷糊,甚至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家里洗衣做饭都是丈夫来做。
屠呦呦问过丈夫李廷钊:你为什么要娶我?
丈夫回答:我就想当你的小白鼠嘛。
当丈夫得知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要做人体临床的时候,他知道屠呦呦身体不好,就毫不犹豫地代替她去试药。
两个人没有什么山盟海誓,但丈夫对妻子的爱和支持,都在这些细节里了。
现实生活中,屠呦呦和李廷钊的互动,比电视里演的还感人。
李廷钊与屠呦呦是中学同学,后来他成为一名教授级高工,曾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和国家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年,两人结婚。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但李廷钊一点大男子主义情结都没有。
婚后,屠呦呦不善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就由李廷钊全包了。重要的是,李廷钊本人也是学霸,也需要赚钱养家,但他还是如此支持妻子的工作。
远离了繁杂的家务事,屠呦呦可以把所有的重心都扑到科研中来。每次屠呦呦出差,李廷钊都会贴心得为老伴儿整理出行需要准备的东西,并叮嘱着她一些注意事项。
这些贤内助才做的事情,他一做就是几十年。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时候,也都是李廷钊一直陪同着。对此李老也是笑言,“做了一辈子厨师,保姆,临老还当起了秘书”。
02
之前,我们也讲过陈薇的故事。在抗疫英雄表彰大会上,她获得“人民英雄”称号。
她是研制新冠疫苗的大功臣,她和丈夫的故事也挺让人感动的。
年,陈薇就考上了浙大学化工,后来又保送清华。毕业后去了深圳一家企业工作,后来因为要去*事科技研究院买实验用的试剂,看上了那边的科研条件,从此发誓要当一个*人,进入部队的科技研究院工作。她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跟传染性病*死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但同时,这份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长期与传染性病*打交道,很容易导致自己也传染上。非典时期,她带领团队赶赴广州,带队研发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医院。此后,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无一例感染。
非洲埃博拉肆虐期间,她赶赴非洲,研制出了疫苗。
新冠疫情期间,她赶赴武汉,很快就自主研发出检测试剂盒,大大提升了检测能力和效率。之后,她又和团队成员一起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 诊断临床患者感染类型。新冠疫情春节爆发(1月下旬),3月16日她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新冠肺炎疫苗(只是还需要进入临床试验),这个速度可以震惊国际了。她的婚姻故事也让我心头一暖。据说,陈薇和丈夫麻一铭是在火车上认识的,丈夫主动找她搭讪,并跑去北京找她。当时,她是清华研究生,而丈夫是青岛一家企业的技术工人,两人条件悬殊。起初,陈薇都不敢告诉父母,父母到北京旅游,她提前一天把父母要去的景点告诉麻一铭,麻一铭就假扮路人,为他们拍照。一整天下来,都没能让陈薇父母看出两人的关系。麻一铭辞了工作,放弃了青岛的一切来到北京。两人在石景山租了一间只有十来平米的平房,一张沙发和一个 炉是他们当时全部的家当。婚后,麻一铭从来不让陈薇做家务,他开玩笑地说:“做家务是对陈薇才能的浪费。”陈薇毕业时,已经签了深圳一家企业的聘任合同,但她又想去部队发展,很是纠结。麻一铭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他认为*队单纯的环境和严肃的治学气氛更适合陈薇的发展。陈薇工作很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麻一铭不让她熬夜,督促她早点回家睡觉。到了第二天早上,麻一铭还会帮她把牙膏挤好,做好早餐才出去上班。
在陈薇和她的团队加班的时候,有时需要加餐或买东西,只要陈薇一个电话,麻一铭便会赶紧出去采购;陈薇没有时间参加的外事活动,就由麻一铭代表;陈薇出去办事,麻一铭就是兼职司机。两人就这样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陈薇甚至坦诚地说:“麻一铭已经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
03
女航天员王亚平,去年也火了。
她要去太空出差半年,肯定得要丈夫管好家庭和孩子。
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80年出生,97年高考时报名参加了招飞考试,成了空*长春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一年后获得独飞资格。
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空*运输航空兵部队,成了一名正式的飞行员。
之后,她认识了丈夫赵鹏。年,俩人领取了结婚证,但还是异地分居。
结婚的第6年,两人想要孩子,但王亚平却被选入航天员大队。赵鹏也随调到了北京,当起了她的“贤内助”,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全包。
年6月,王亚平完成了“神十”飞天任务。两人要孩子的计划,直接被延迟了六年。
直到年,36岁的王亚平才生下女儿。
在这段婚姻中,男方但凡有点大男子主义思想,两人可能都走不下去。
04
我还有幸了解我国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的故事。
她是梁思成的学生,与同为建筑师的韩骥结为夫妻。
张院士的丈夫在她85岁大寿时都还在说张院士是他的仙女,他来理俗事,让仙女专注做大事(指的搞中国古建研究)。
还有吴明珠院士,先后攻克了西甜瓜栽培难关,选育30多个新品。今天我们能吃到甜美可口的哈密瓜,还得感谢她。
年,23岁的她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农村工作部。但两年后,她就主动请缨,到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工作。
年,她辞去领导职务,调到新疆农科院园艺所专门从事甜瓜、西瓜育种工作。
在她的主持下,哈密瓜实现了南繁北育。南方也可以种植和就近品尝到美味的哈密瓜。
而吴明珠能有这样的成就,也离不开丈夫杨其祐的支持。
杨其祐说起来还是袁隆平的同学呢,她和吴明珠在念大学时建立了恋爱关系,后来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吴明珠去了新疆后,杨其祐也即将研究生毕业,他主攻小麦种植,导师想挽留他当助教,西南农学院也邀他回去工作。
但是,因为吴明珠在新疆,他毕业之后就跑到了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学。而新疆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种植小麦的
年春节,两个人买了50块钱的糖,在鄯善县举行了婚礼。
婚后,吴明珠依然是个工作狂,甚至生下孩子也没空照顾。与此同时,她的事业突飞猛进,各项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年底,杨其祐被查出胃癌晚期……两人结婚以来,一直聚少离多。感到时日无多后,杨其祐毅然从新疆大学辞职,调到了吴明珠所在地的农技站工作。
有时候吴明珠忙得没时间授粉,杨其祐就跑去瓜地里帮忙。
吴明珠内疚自己没空陪伴得病的丈夫,杨其祐回答:“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回到了新疆农科院,更加忘我地工作。她觉得,只有干两个人的活,才能对得起丈夫。
年,69岁的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 一位培育西瓜和甜瓜领域的院士。*府给她奖励了50万元,她转手就把钱拿去搞研究了。
而儿子、女儿们因为和母亲相处好,对她颇有怨念,说她的孩子是瓜,不是他们。
现在,吴明珠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但她记得最清楚的事情就是给瓜授粉。
05
看这些故事,我还是蛮感动的。
这些丈夫们看到了妻子的才华,愿意给她们平等和尊重。不拖妻子的后腿,不苛责要求她们“平衡好家庭与事业”。她们有了专注奋斗的机会。
你看,一个有才能的女人背后,如果能站着一个不大男子主义的丈夫,那么,这个有才能的女人往往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男人骨子里的温柔太重要了。
一个对女人、对孩子温柔的男人,一定会对世界温柔。而我们的世界,终将因为这种温柔而获益,或大,或小。
网友“我是酒窝”说的这段话,我特别赞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论男女,如果把精力平均分配到一大堆事务中,那么往往每一件事都没办法专注和钻研。女性科学家没有男性那么多,是因为女性要育儿、家务、以及家里的一切社交事务。而那些做出伟大成就的女性,都是从传统女性身份中解脱出来了的,用的“专注事业”模式,而不是“家庭事业平衡”模式。
真的,每一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女性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丈夫。再看看现实生活中那些“干啥啥不行,拖后腿 名”的(部分)丈夫们……我感觉我国妇女的解放之路,任重道远。家务、育儿、女性刻板印象,成为了压在女性头上的“三座大山”……
其实,真把妇女都解放出来,相当于解放了一半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中,可能也有很多杰出的人,那么,我国可能会在各行各业取得更大的成绩。
想想以前回乡下,一到过年,女人们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脚不点地,男人们则呼朋唤友、胡吃海喝,醉了还得女人去伺候,喝酒喝死了还得女人埋。他们胡吃海喝花掉的钱,是女人的数倍,俨然他们对家庭做了多大贡献似的。可在农村,赚到了大钱的男性是少数,女性承担了采集、家务工作,对家庭的贡献度反而更大。我小时候看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从没思考过这对不对。前几天我爸有个朋友喝醉了给他电话,一秒就把我拉回到那种情景中去,我才突然意识到: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这些男人(欢迎对号入座、石砸狗叫)真是讨厌,也真是没用,老了就更讨厌、更没用。他们在细节上就做不到尊重女性,没有“老爷命”却有“老爷病”。
明明这些男性们年轻时靠年轻时“好皮相”和“低姿态”获得一个女人做他保姆,却非说女人年轻时靠“好皮相”获得一张长期饭票。哎,可是,做保姆的女人多,够格做“长期饭票”的男人才是凤毛麟角。
因为男人要干大事,所以他们不能下厨房。
因为男人要干大事,所以他们不能带孩子。
因为男人要干大事,所以他们可以经常不做家务也不着家......能干成大事的,在男人群体中凤毛麟角。但是,只要这凤毛麟角出现了,有些男人就跟着沾光了。一个男人是干大事的=男人群体都是干大事的。智商得多低,才会这么划等号。对绝大多数男人来说,连下厨房、带孩子、做家务、顾家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能干成什么大事?很多男人这辈子干成的 件事就是——啃父母、啃老婆、啃儿女或是坐牢。
老婆若有梦想?他们可能就会想:笑话!女人最重要的事情是相夫教子,你怎么配有梦想?!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