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咳困扰很多人!
每年这个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感觉喉咙干燥、发痒;医院的门诊也陆续接纳秋咳的病人;有的病人久咳不愈,竟长达数月。
为什么秋咳会成为一个季节特征明显的病症?得了秋咳到底应该怎么治?南京同仁堂国医馆馆长、中医学博士林坤岳先生,从中医学的角度介绍了秋咳的成因及治疗。
气候干燥天气转凉人体易感风寒
见到林坤岳,他的手边放着一本厚重的台湾版经典珍藏的《*帝内经全集》,一边讲,偶尔就翻出某页来佐证他的观点。
他说,每年这个时节,很多人开始感觉喉咙不舒服、咳嗽,一旦咳起来又久治不愈,有的转了一大圈才来找中医治疗。他说:老祖宗的东西非常管用!他介绍,古人早就总结出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阳气的变化而产生四季寒热的温度变化,春夏阳气重,气候温热,湿气也比较重,秋冬阳气渐收,天气转为寒凉而干燥。尤其在夏天进入秋季的时节,湿润的气候渐渐变得干燥,人体口腔、咽喉、鼻黏膜也跟着干燥起来。加上天气转凉,人体最容易感受风寒而咳嗽。
用消炎解热药物或导致久治不愈
林坤岳说,一年四季都有咳嗽,而秋天的咳嗽不论有痰无痰,总是伴随咽喉明显的干燥感或疼痛感,有时剧烈咳嗽又难咳出痰,常久久不愈,表现出“秋咳”独有的特性。
林坤岳以“湿”字的繁体写法“濕”来分析,“濕”是“水”字边加上“日”加上“丝”,也就是一摊水加上阳光的热能,才能化为一丝丝水汽滋润大地。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随着秋天寒气渐重阳气收敛,大地因阳气不足而干燥,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渐渐收敛,显现鼻咽喉及皮肤因湿气不足而干燥。所以,秋咳就是以失去湿润表现干燥为特点的。
秋咳寒重又干燥。很多人在治疗上就步入误区,以为咳嗽就是干燥“上火”,马上使用抗生素、阿司匹林、磺胺等寒凉湿重的药物及饮食,孰不知这些消炎解热的药物进入人体后虽然降温抑制了细菌,但也大大抑制了人体黏膜组织分泌原液,使得口腔、咽喉、鼻黏膜更加干燥,因而导致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
要注意保暖食用温性食物
怎样化“寒”“湿”为“润”,彻底根治“秋咳”呢?林坤岳认为,除了去寒化痰外,着重滋阴养肺润燥才有良效。林坤岳认为,秋咳的治疗需注重“补阳”。他说,身体如果缺乏“阳气”,“寒”、“湿”就不能转化成“一丝丝的气”来滋润人体。这时如果再吃生冷食品,更使身体冻结,干咳怎么解决得了?!
林坤岳说,治疗秋咳要注意保暖与食用温性食物,偏于寒凉的食物如海鲜、大白菜、西瓜、哈密瓜、椰子、芒果等要避免摄取。其他高油脂、高蛋白、高糖、高热量食品如鸡蛋、牛奶、面包、蛋糕、糖果、甘蔗、龙眼、荔枝、榴莲、巧克力等均要节制,以免炎症加重而产生更多的痰液。
另外,喝水、喝汤、喝饮料等都要温热饮用,禁冰凉食品如冰淇淋、冰棒等。
药物的选用除了去寒化痰药物外,还要加入滋润性较强的药物。为此,林坤岳特别介绍了几个常用的方剂和养阴润肺的辅助食物,方便大家选用。
常用治疗秋咳药方
1、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杏仁、枇杷叶、阿胶、麦门冬、胡麻仁、甘草。
2.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米、大枣、半夏。
3.沙参麦冬汤: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甘草、桑叶。
4.百合固金汤:百合、玄参、麦门冬、当归、芍药、生地*、熟地*、桔梗、贝母。
另外痰多加瓜篓仁、贝母;久咳不愈加地骨皮、桔梗;便秘加玄参;痰少*稠加瓜篓仁、贝母、竹茹;痰中带血或咳血加白茅根、白芨、仙鹤草;咽喉干燥疼痛加胖大海、天花粉。
养阴润肺食疗法
1.百合、白木耳糙米粥;
2.香梨、百合炖川贝;
3.桑叶、阿胶炖莲藕;
4.麦门冬、百合炖川贝;
5.罗汉果乌梅汤。
以上依寒气的轻重,均可加入1-5片老姜去寒气。
林坤岳中医学博士、副教授,台湾林水谟老中医内、妇、儿科六代传承。
(厦门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