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夏天,必备的度夏装备
那准是“西瓜+空调”!
再说到夏天最动听的声音
莫过于掰开西瓜时候的那一声清脆!
咔~嚓~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占世界近20%人口的中国人
吃掉了世界上70%的西瓜
因为多,价格自然也不贵
所以我们才能对“吃瓜自由”习以为常
然而,你知道吗?
瓜果甜是因为有人吃了苦
我们今日能实现“吃瓜自由”
要感谢一位老人
如果没有她,
也许我们现在也在眼馋别人家的瓜。
这位老人便是近日冲上热搜第一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她是袁隆平的同学
两人分别影响了中国的瓜田和稻田
在她五十多年的研究中
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
有耳熟能详的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
黑眉毛、香妃蜜瓜、皇后蜜瓜、
郁金香甜瓜、金凤凰、绿宝石瓜、麒麟瓜
还有西瓜中的“王牌”—西瓜
她总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今年91岁的吴明珠院士已经认不出人了
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
有时候她突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瓜,在她的大脑中
顽强地与阿尔茨海默症“抗争”
“我要去新疆扎根报效祖国”
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
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
她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
吴明珠却非常苦恼:
“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年,吴明珠主动请缨去新疆
“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
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
她又主动要求
被派到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
住在老乡家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
她这才心满意足
当年的吴明珠
还是一位娇弱的南方姑娘
身高只有1.55米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
当时吐鲁番的日最高气温都在四五十摄氏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吴明珠和同事冒着酷暑,用3年时间
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瓜地
整理出44个品种
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还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
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等
近30个新品种
“努力工作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吴明珠与爱人杨其祐是大学同学
年,吴明珠做出去新疆的决定
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
男友杨其祐却给她打气:
“你先去,等我毕业了就去找你”
年,杨其祐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安排
追随心爱的姑娘来到新疆
最初,杨其祐在新疆大学任教
婚后,两人都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事业上
总是聚少离多
为了照顾妻子
杨其祐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大学校园
调到鄯善县一个农技站工作
当时,杨其祐是全疆所有农技站
学历最高的人,精通英语和俄语
对妻子事业有帮助的国外学术资料
他都翻译出来
有时候,吴明珠太忙
杨其祐就帮着去瓜地授粉
即使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
他也总是欣然前往
然而,艰苦的日子
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
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
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了江苏省农科院
但是病情却并未好转
丈夫去世前3个月
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临终前
吴明珠终于说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
“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
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重返
新疆农科院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
“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
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
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照片来源:新疆农科院
“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
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到10年
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
而吴明珠却在62年中培育了近30个品种
“人的一生太短了,
怎么才能加快育种速度?”
从年起,吴明珠开始了
在海南岛的“南繁”生涯
一年四季,天天摆弄瓜
瓜棚成了她的家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
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
天天在瓜地做试验
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
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
“瓜是我的生命,
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
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网友:瓜果那么甜,
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
网友纷纷留言向吴明珠奶奶致敬:
“瓜果那么甜,
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
“谢谢吴奶奶让我们能吃到甜甜的瓜”
她的世界很小,只能装下瓜种
让老乡增产增收是她的目标;
她的要求很高
希望年轻人能超越老一代专家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
像吴明珠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
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
我们才能碗中粮满、盘中果香
来源:综合自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妇女报、新疆日报等
图片:网络
监制:黄慧编辑:陈晨